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42    次浏览
童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季节。带着对世界的懵懂认知,每一个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有了人生中最纯真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五彩斑斓的梦想不屑一顾。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考一所名校,找—份好工作,捧一个好饭碗。显然,这些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是“饭碗危机”教育,而不是“梦想”教育。 人气青年作家另维最近更新了这样一条微博:家乡签售,听见一个母亲讽刺儿子——另维姐姐写文章能赚大钱,你搞那些烂玩意儿,将来吃得起饭吗?我想反驳,碍于她是长辈,只抬头微笑了一下。后悔当时沉默,补在了微博上,希望这位母亲能看见:在我写文章赚不够吃饭钱的漫长17年里,我妈妈从未因此嘲笑我的梦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前就有听说孩子想当清洁工,有想研究植物的“血型”,有想研究癌症的特效药……听起来真是可爱极了!而一旦孩子们开始自己的梦想之旅,很多父母会跳出来反对,“不行,做这个以后赚不到什么大钱!”“干那个太危险了!”“梦想这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算了吧!”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扼杀了无数个未来的诗人、医生、科学家。 殊不知,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梦想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第一位登陆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回忆童年往事时,他说有天自己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动静,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很好奇他在干什么,他兴奋地回答说自己要跳到月亮上去。这位伟大的母亲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反倒愉快地回应道——“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吃午饭喔!”。我想,小阿姆斯特朗的美丽梦想,正是因为被妈妈幽默地保护了,所以才有了后来首位登陆月球的人。反观我们身边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习惯于进行“饭碗危机”教育,而不是“梦想”教育。其实,只有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梦想而学习,才能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知乎上有位叫程杰的家长跟大家分享了一个他孩子的故事:孩子五岁时送到少年宫学画画,学了半年,有次老师把大家的作品摆在一起请家长来欣赏。他从窗外一瞟,在各式各样的头像当中,就中间一副最突兀。后来走进教室,发现那副糟糕的画出自儿子之手。他有些难受,当天课后找老师沟通,老师的话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你孩子可以不用学了。他也想打退堂鼓了,但多次反复询问孩子是否喜欢画画,孩子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还满脸兴奋地说将来想当个画家。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应该怎么办?他选择了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天,孩子拿来幅画给他看。画作一如既往地蹩脚,但孩子却捧着这幅画认认真真告诉他这里面的故事。他有些震撼,于是向孩子提议每天画一个故事。孩子同意了。一个承诺,似乎只是张口一句话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坚持下去却需要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兑现。三年过去。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总共画了803张画,平均每月22张。因为涉及到作业特别多和节假日出门游玩等特殊情况,孩子并没有做到每天画画,但在同龄孩子以玩手机游戏、看电视动画片来作为休闲方式时,他的孩子把画画当作爱好无功利地去喜欢,这让他觉得特别骄傲。 经过三多年的磨练,孩子的画作跟当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父亲把它们一一留存,并且拍照放在手机里,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在他看来,儿子未来能否成名成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他甚至觉得“这是长期坚持后的一种平淡却恒久的美丽体验”。我相信,只要儿子愿意一直画下去,这位父亲肯定会一路陪伴到底。作者简介刘思辰:80后网络编辑,一个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磕磕碰碰一路摸索的普通妈妈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孩子咋教父母学堂(Id:hzzjfmxt)。